在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双循环”又一次成为了高频热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构建更具韧性与柔性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
对于冷链行业来说,更需要建设适配双循环格局的供应链物流体系,这不仅是因为其在防疫保供中的重要作用,更是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与应变能力的要求。
1、聚焦二十大:关注双循环下冷链供应链发展
产业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在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助力各国经济复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美国对华供应链脱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到我国官方首次举办的全球性的供应链论坛,都彰显着供应链环节对于构建稳定有序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二十大强调,接下来,我国将同步“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增强供应链体系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面对诸多不稳定因素的挑战,冷链供应链也需与时俱进,建立起国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冷链供应链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聚焦提质减本增效,不断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生产、运输、分配、消费等产业上下游环节,确保内循环的畅通与高效。同时积极推动冷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化升级。
另一方面,行业应加强跨境合作,联结海外产业链,加快外循环,完善国内与国外相互融合的国际冷链供应链体系。
二十大为冷链供应链带来了政策利好,给行业未来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在“双循环”背景下,冷链产业亟需建立起立足国内、融合国际的稳定牢固的供应链新体系,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正如《“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所强调,到2025年,国内将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进一步增强冷链供应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2、顺势求变,建立更具柔性与韧性的冷链体系
仍在持续的疫情与难以捉摸的世界形势,不断冲击着全球冷链供应链体系,给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层层考验。
当前,冷链运输成本、冷库运营、基础设施建设、能耗与碳排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冷链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为加快产品的高速流通,推动绿色冷链转型,市场开始谋求更加高效智能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新的冷链供应链形态有望被重塑。
如何打造安全、稳定、可持续化的冷链发展格局,成为了行业上下游关注的焦点。
2022年9月,我国首次召开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提出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加强产业上下游协同合作与国内外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循环。
增强供应链柔性与韧性,同样是冷链企业的破局之道。
在这套战略组合拳里,冷链供应链的柔性关注市场供需变化,以赢得市场竞争为目标,更偏重客户的需求满足;而韧性则强调企业在抗击重大风险时的灵活性与防御能力,是保障冷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也决定了企业能否扛过危机、逆风翻盘。
然而,冷链企业常常更关注成本、效率、时效等柔性层面的“即时”效益,忽略了韧性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下的长远效益。
对于目前的资本市场而言,冷链物流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物流时效性、运营稳定性同样重要,都将成为评估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这将驱动企业加快构建兼具韧性与柔性的供应链。
注:此文摘自冷库视界JCS